
图:理大团队开发的系统可实时监测大气腐蚀数据,以评估其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 【港闻报讯】记者郭如佳报道:香港位处亚热带且临海,夏季来自海洋暖湿空气的高浓度盐分,会对建筑物的金属结构造成隐形腐蚀。为应对香港的潮湿环境,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学者研发了一套实时腐蚀监测系统,能评估建筑物钢结构及组件长期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的腐蚀状况(大气腐蚀),现已应用于香港科技园创新斗室、“南昌220”社会房屋等建筑监测。其中,“南昌220”被监测到腐蚀情况与香港典型建筑相若,证明组装合成建筑技术(Mic)适合重复使用,是过渡性房屋再用及迁移的理想方案。 证Mic房屋适合重复使用 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兼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钟国辉教授及其团队自2010年起,在香港七个不同地点进行大气暴露测试,结果显示常用于建筑组件的碳钢,其腐蚀速率为每年30到40微米,而用于户外建筑的锌和镀锌钢则为每年约3微米。位处香港维多利亚港两旁的商业建筑群则腐蚀速率更高。 为协助工程师及专业人士更有效制定建筑物的维护策略,理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博士生袁嘉辉在钟国辉教授指导下,开发了一套实时腐蚀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电化学技术,结合遥测感应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全面评估腐蚀性化学物质如氯离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气候数据如温度和湿度等,对钢结构和组件的影响。 受该系统监测的建筑物,包括香港科技园创新斗室,以及社联统筹的“南昌220”社会房屋。 创新斗室为香港首座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建造的高层建筑。为期两年监测期内,团队评估了室内和室外环境下钢结构及其组件的腐蚀速率。结果发现,在室内环境下,钢材的腐蚀率仅为室外的三分之一,证明大气环境条件是影响腐蚀评估的重要因素。因此,室内与室外的钢构件应采取不同程度的腐蚀保护,并优先保护外部钢构件,以提升钢材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南昌220”为全港首个以组装合成建筑技术兴建的钢结构过渡性房屋项目。团队的监测结果显示,这类建筑的腐蚀情况与香港典型建筑相若,且未出现重大腐蚀损坏。研究结果与建筑物在拆卸搬迁过程中的钢构件检验结果一致,证明组装合成建筑技术适合重复使用,是过渡性房屋再用及迁移的理想方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