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专访/抓紧“一带一路”机遇 港商开拓市场有优势

  • 职场
  • 2025-03-07 13:02:22
  • 857
图:製帽工厂在当地聘用了近万员工,每日生产20万顶帽子,销售到全世界。  在距孟加拉国首都达卡45分钟车程的一家工厂里,生产线上有上万名工人忙忙碌碌。这家工厂一天可生产超过20万顶帽子,销往世界各地。工厂的创办人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企业家颜宝铃。  12年前,颜宝铃紧随“一带一路”倡议,决定赴沿线国家投资,飞达帽业控股有限公司成为率先进驻孟加拉国的香港企业。颜宝铃早前接受《港闻报》专访,讲述她受益于“一带一路”机遇,亲历孟加拉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香港企业与当地构建“命运共同体”,深受欢迎。\港闻报记者 义昊  2013年,颜宝铃作为新当选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全新的视野让她对国家大政方针有了更多关注。当年秋天,“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她意识到这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难得契机。  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至于为何选择孟加拉,她表示,尽管孟加拉被称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但考虑到孟加拉国是全球第二大服装加工和出口国,人口密集度最高,有丰富製衣经验的年轻劳动力,且工人工资水平较低,比其他国家更适合制造业发展。  万事开头难,颜宝铃在孟加拉国的事业起步并不顺利。她表示,外商在孟加拉设厂要应对复杂而繁琐的手续,“注册一间公司耗时18个月,完成全部手续要盖30多个印章,当地政府官员又无人会讲英语,连劳工法都是孟文。”最终,她选择收购当地一间小工厂,在此基础上发展。颜宝铃顶着不少人“不看好”的目光,前三年坚持每月从香港飞三、四次到孟加拉,大兴土木,招聘工人,第四年将工厂带上轨道,一步步将企业积累数年的管理经验、高新科技“移植”到当地。工厂让所在村镇的村民们穿上了新衣、住上了新房、置办了家用电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援  “12年来,‘一带一路’造福了孟加拉。中国不止提供资金支持,还有工程、技术方面的援助。”2013年来到孟加拉投资建厂至今,颜宝铃亲眼见证了首都达卡在交通、电力、能源等各方面基建的完善。她说,中国投了大笔资金在孟加拉的电能领域,让她的工厂可免受一天停电二三十次的痛苦;孟加拉交通建设提速后,工厂到货运港口的车程从17小时缩减到4小时,效率大大提升。  如今,“一带一路”已进入第二个黄金十年。颜宝铃表示,过去12年,“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给想要“走出去”及来中国发展的海内外工商界都提供了机遇。过去,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的大部分为传统制造业,随着国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新高地,希望可以有更多科创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而香港正可以发挥国际化优势,帮助这些企业走稳、走远、走实。  颜宝铃说,发展科创需要大量人才,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尚未进行工业转型,国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本地人一直在国际化环境中成长,自幼稚园便开始接受双语教学,大部分人投入工作后都有处理内地及海外业务经验,非常适合在“一带一路”国家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这不仅可以使香港更好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可以巩固“十四五”规划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定位。

有话要说...